国家科普文献数据服务平台

图片-书籍
中国通信学科史

中国通信学科史

资源类别: 图书 出版状态: 公开出版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中国通信学会 编著 主题词: 通信技术-技术史-中国
出版日期: 2010 下载地址: 请登录后下载!

简介

  本书从通信教育、科研、学术共同体、产业和政策5个方面阐述通信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反映它们之间的交叉关系;从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有线及光通信技术、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4个主要领域阐述通信学科的知识体系和中国通信学科的发展历程,同时将中国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作为相对独立的内容进行阐述。

目录

  • 1第一章 绪论
  • 11.1 通信与通信系统
  • 11.1.1 通信的历史及沿革
  • 21.1.2 通信的定义
  • 21.1.3 通信系统的组成
  • 41.2 通信学科体系
  • 41.2.1 学科的概念
  • 51.2.2 通信学科体系
  • 61.2.3 通信学科的特征
  • 71.3 通信学科发展的科学背景
  • 81.3.1 电磁学研究诞生电报电话通信
  • 81.3.2 电磁场理论催生无线电通信
  • 91.3.3 光电子学研究实现光纤通信
  • 101.3.4 热力学原理启迪信息论问世
  • 101.3.5 无线电电子学开启电子通信之门
  • 111.3.6 计算机技术推进通信智能化
  • 121.3.7 量子力学引发量子通信
  • 121.4 通信学科的理论基础
  • 131.4.1 信息论
  • 131.4.2 传输理论
  • 141.4.3 话务理论
  • 141.4.4 信号处理
  • 151.5 通信学科的技术发展
  • 151.5.1 模拟通信技术
  • 161.5.2 数字通信技术
  • 171.5.3 光通信技术
  • 181.5.4 程控交换技术
  • 181.5.5 移动通信技术
  • 191.5.6 智能网技术
  • 191.5.7 数据通信与互联网技术
  • 201.5.8 宽带通信技术
  • 201.5.9 下一代网络技术
  • 211.6 本书概要
  • 24第二章 通信学科的技术演进
  • 242.1 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演进
  • 242.1.1 从电报到电话
  • 262.1.2 从电话到电话网络
  • 302.1.3 模拟通信网至数字通信网
  • 322.1.4 增值业务与智能网的形成
  • 332.1.5 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
  • 352.1.6 固定电话网到移动电话网
  • 362.1.7 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演进之路
  • 372.2 有线及光通信技术演进
  • 372.2.1 有线及光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 372.2.2 明线通信的发展
  • 382.2.3 电缆通信的发展
  • 402.2.4 现代光纤通信的发展
  • 452.2.5 光纤通信主要技术特点与走向
  • 492.2.6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发展
  • 492.3 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 502.3.1 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 522.3.2 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 532.3.3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 552.3.4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632.3.5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 662.4 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演进
  • 662.4.1 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 672.4.2 从电报到传真
  • 692.4.3 数据网的演进路线
  • 742.4.4 计算机网的演进路线
  • 802.4.5 数据通信IP时代
  • 85第三章 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
  • 853.1 中国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的发展
  • 85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发展历史
  • 883.1.2 步进制和人工长途交换技术的发展
  • 893.1.3 纵横制交换技术的发展
  • 923.1.4 程控交换技术的发展
  • 973.1.5 智能网技术的发展
  • 983.1.6 宽带交换技术的发展
  • 993.1.7 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 1013.1.8 通信网络体制及标准的发展
  • 1042 中国有线及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 1043.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线通信的状况
  • 105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线通信的恢复与建设
  • 1063.2.3 电缆及载波通信的发展
  • 1093.2.4 中国光纤数字通信技术的起步
  • 1113.2.5 光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1153.2.6 光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1173.2.7 光纤通信器件的研究与发展
  • 1203.2.8 光纤通信设备和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 1253.2.9 光通信体制及标准的发展
  • 1263 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1273.3.1 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 1293.3.2 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 1323.3.3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 1383.3.4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1483.3.5 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 1503.3.6 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 1513.3.7 无线及移动通信体制与标准的发展
  • 1534 中国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
  • 1533.4.1 概述
  • 1543.4.2 电报的引进与发展
  • 1563.4.3 传真的引进与发展
  • 1583.4.4 数据网的探索与发展
  • 1613.4.5 互联网的引进与发展
  • 1713.4.6 数据通信与互联网标准的发展
  • 1735 中国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
  • 1743.5.1 中国军事通信的演进
  • 1753.5.2 有线与光通信的发展
  • 1783.5.3 无线与移动通信的发展
  • 1803.5.4 通信网络与交换技术的发展
  • 1813.5.5 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183第四章 中国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 1834.1 通信学科教育的肇始与发展
  • 183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 185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 1914.2 通信学科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 1914.2.1 本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资源分布
  • 1974.2.2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设置与资源分布
  • 2014.2.3 通信学科教育的教材建设
  • 2024.2.4 通信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成就
  • 2054.3 通信学科的教育体制及发展特点
  • 2054.3.1 通信学科的教育体制及变革
  • 2074.3.2 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特点
  • 210第五章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的发展
  • 2105.1 通信学科科学研究发展历程
  • 2105.1.1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初创期
  • 2135.1.2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跟踪发展期
  • 2175.1.3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主动创新发展期
  • 2195.2 通信学科科研发展情况
  • 2195.2.1 中国的科技创新计划
  • 2225.2.2 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情况
  • 2245.2.3 通信企业科研活动发展状况
  • 2285.3 通信学科主要科研成就
  • 2285.3.1 国家科技奖励
  • 2295.3.2 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
  • 2305.3.3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
  • 2315.4 通信学科科研体制的特点
  • 2315.4.1 坚持科研体制的改革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 2325.4.2 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
  • 2345.4.3 坚持引进与创新相结合
  • 2375.4.4 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机制建立产业和技术联盟
  • 239第六章 中国通信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发展
  • 2396.1 中国通信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 2396.1.1 通信学术共同体的功能
  • 2396.1.2 通信学术共同体的发展
  • 2406.1.3 通信学术共同体的体制改革
  • 2416.2 通信学术共同体的组织与活动
  • 2416.2.1 部科技委的设立与发展
  • 2416.2.2 通信标准化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2436.2.3 学会、协会的设立与发展
  • 2466.2.4 论坛、联盟的出现与发展
  • 2496.2.5 通信报刊媒介的创立与发展
  • 2516.2.6 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的举办情况
  • 253第七章 中国通信学科与中国通信产业
  • 2537.1 中国通信产业的演进与发展
  • 2537.1.1 通信运营业的发展
  • 2567.1.2 通信制造业的发展
  • 2597.2 通信运营业对通信学科发展的推动
  • 2597.2.1 市场需求主导技术抉择
  • 2637.2.2 技术集成再创新推进通信网络演进
  • 2657.2.3 业务应用创新推进融合信息服务
  • 2667.2.4 系统优化创新推进3G技术发展
  • 2677.2.5 内容提供创新推进网络与业务融合
  • 2677.3 通信制造业对通信学科发展的推动
  • 2687.3.1 自力更生掌握自有通信技术
  • 2697.3.2 合资引进国外技术再创新
  • 2747.3.3 合力创新铸就程控技术群体突破
  • 2757.3.4 科技产业基地引领光通信学科发展
  • 2777.3.5 产业联盟发展中国自主3G技术
  • 2797.3.6 自主创新推进无线通信学科技术
  • 2807.3.7 制造运营北合作研发智能网技术
  • 2817.4 产、学、研、用结合机制的演进与发展
  • 2817.4.1 大会战方式
  • 2827.4.2 技术转移方式
  • 2847.4.3 合作研发方式
  • 2857.4.4 产、学、研、用联盟方式
  • 2877.4.5 TD-3G国家创新之路
  • 290第八章 历史的启迪
  • 2908.1 中国通信学科发展的主要启示
  • 2908.1.1 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是通信学科发展的突出特点
  • 2918.1.2 依靠科技进步和正确的技术路线是通信业大发展的必要条件
  • 2918.1.3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通信学科加速发展成为可能
  • 2928.1.4 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是提高通信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
  • 2928.1.5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是通信学科繁荣之道
  • 2948.2 通信学科技术发展趋势
  • 2948.2.1 融合化是通信技术发展的主旋律
  • 2968.2.2 宽带化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 2978.2.3 泛在化是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 2988.2.4 绿色化是通信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2998.3 发展通信学科,更好造福人类
  • 2998.3.1 通信学科造福人类
  • 3008.3.2 通信学科发展带来的挑战
  • 3018.3.3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促进通信学科的更大发展
  • 303附表
  • 303附表1 国际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发展大事记
  • 304附表2 国际有线及光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04附表3 国际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05附表4 国际数据与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06附表5 中国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发展大事记
  • 308附表6 中国有线及光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10附表7 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13附表8 中国数据与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14附表9 通信领域的国家科技奖励
  • 322附表10 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通信学会的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336缩略语表
  • 345通信单位简称表
  • 349参考文献
  • 353后记
  • 1第一章 绪论
  • 11.1 通信与通信系统
  • 11.1.1 通信的历史及沿革
  • 21.1.2 通信的定义
  • 21.1.3 通信系统的组成
  • 41.2 通信学科体系
  • 41.2.1 学科的概念
  • 51.2.2 通信学科体系
  • 61.2.3 通信学科的特征
  • 71.3 通信学科发展的科学背景
  • 81.3.1 电磁学研究诞生电报电话通信
  • 81.3.2 电磁场理论催生无线电通信
  • 91.3.3 光电子学研究实现光纤通信
  • 101.3.4 热力学原理启迪信息论问世
  • 101.3.5 无线电电子学开启电子通信之门
  • 111.3.6 计算机技术推进通信智能化
  • 121.3.7 量子力学引发量子通信
  • 121.4 通信学科的理论基础
  • 131.4.1 信息论
  • 131.4.2 传输理论
  • 141.4.3 话务理论
  • 141.4.4 信号处理
  • 151.5 通信学科的技术发展
  • 151.5.1 模拟通信技术
  • 161.5.2 数字通信技术
  • 171.5.3 光通信技术
  • 181.5.4 程控交换技术
  • 181.5.5 移动通信技术
  • 191.5.6 智能网技术
  • 191.5.7 数据通信与互联网技术
  • 201.5.8 宽带通信技术
  • 201.5.9 下一代网络技术
  • 211.6 本书概要
  • 24第二章 通信学科的技术演进
  • 242.1 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演进
  • 242.1.1 从电报到电话
  • 262.1.2 从电话到电话网络
  • 302.1.3 模拟通信网至数字通信网
  • 322.1.4 增值业务与智能网的形成
  • 332.1.5 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
  • 352.1.6 固定电话网到移动电话网
  • 362.1.7 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演进之路
  • 372.2 有线及光通信技术演进
  • 372.2.1 有线及光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 372.2.2 明线通信的发展
  • 382.2.3 电缆通信的发展
  • 402.2.4 现代光纤通信的发展
  • 452.2.5 光纤通信主要技术特点与走向
  • 492.2.6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发展
  • 492.3 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 502.3.1 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 522.3.2 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 532.3.3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 552.3.4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632.3.5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 662.4 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演进
  • 662.4.1 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 672.4.2 从电报到传真
  • 692.4.3 数据网的演进路线
  • 742.4.4 计算机网的演进路线
  • 802.4.5 数据通信IP时代
  • 85第三章 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
  • 853.1 中国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的发展
  • 85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发展历史
  • 883.1.2 步进制和人工长途交换技术的发展
  • 893.1.3 纵横制交换技术的发展
  • 923.1.4 程控交换技术的发展
  • 973.1.5 智能网技术的发展
  • 983.1.6 宽带交换技术的发展
  • 993.1.7 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 1013.1.8 通信网络体制及标准的发展
  • 1042 中国有线及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 1043.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线通信的状况
  • 105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线通信的恢复与建设
  • 1063.2.3 电缆及载波通信的发展
  • 1093.2.4 中国光纤数字通信技术的起步
  • 1113.2.5 光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1153.2.6 光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1173.2.7 光纤通信器件的研究与发展
  • 1203.2.8 光纤通信设备和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 1253.2.9 光通信体制及标准的发展
  • 1263 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1273.3.1 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 1293.3.2 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 1323.3.3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 1383.3.4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1483.3.5 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 1503.3.6 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 1513.3.7 无线及移动通信体制与标准的发展
  • 1534 中国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
  • 1533.4.1 概述
  • 1543.4.2 电报的引进与发展
  • 1563.4.3 传真的引进与发展
  • 1583.4.4 数据网的探索与发展
  • 1613.4.5 互联网的引进与发展
  • 1713.4.6 数据通信与互联网标准的发展
  • 1735 中国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
  • 1743.5.1 中国军事通信的演进
  • 1753.5.2 有线与光通信的发展
  • 1783.5.3 无线与移动通信的发展
  • 1803.5.4 通信网络与交换技术的发展
  • 1813.5.5 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183第四章 中国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 1834.1 通信学科教育的肇始与发展
  • 183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 185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 1914.2 通信学科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 1914.2.1 本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资源分布
  • 1974.2.2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设置与资源分布
  • 2014.2.3 通信学科教育的教材建设
  • 2024.2.4 通信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成就
  • 2054.3 通信学科的教育体制及发展特点
  • 2054.3.1 通信学科的教育体制及变革
  • 2074.3.2 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特点
  • 210第五章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的发展
  • 2105.1 通信学科科学研究发展历程
  • 2105.1.1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初创期
  • 2135.1.2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跟踪发展期
  • 2175.1.3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主动创新发展期
  • 2195.2 通信学科科研发展情况
  • 2195.2.1 中国的科技创新计划
  • 2225.2.2 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情况
  • 2245.2.3 通信企业科研活动发展状况
  • 2285.3 通信学科主要科研成就
  • 2285.3.1 国家科技奖励
  • 2295.3.2 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
  • 2305.3.3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
  • 2315.4 通信学科科研体制的特点
  • 2315.4.1 坚持科研体制的改革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 2325.4.2 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
  • 2345.4.3 坚持引进与创新相结合
  • 2375.4.4 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机制建立产业和技术联盟
  • 239第六章 中国通信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发展
  • 2396.1 中国通信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 2396.1.1 通信学术共同体的功能
  • 2396.1.2 通信学术共同体的发展
  • 2406.1.3 通信学术共同体的体制改革
  • 2416.2 通信学术共同体的组织与活动
  • 2416.2.1 部科技委的设立与发展
  • 2416.2.2 通信标准化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2436.2.3 学会、协会的设立与发展
  • 2466.2.4 论坛、联盟的出现与发展
  • 2496.2.5 通信报刊媒介的创立与发展
  • 2516.2.6 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的举办情况
  • 253第七章 中国通信学科与中国通信产业
  • 2537.1 中国通信产业的演进与发展
  • 2537.1.1 通信运营业的发展
  • 2567.1.2 通信制造业的发展
  • 2597.2 通信运营业对通信学科发展的推动
  • 2597.2.1 市场需求主导技术抉择
  • 2637.2.2 技术集成再创新推进通信网络演进
  • 2657.2.3 业务应用创新推进融合信息服务
  • 2667.2.4 系统优化创新推进3G技术发展
  • 2677.2.5 内容提供创新推进网络与业务融合
  • 2677.3 通信制造业对通信学科发展的推动
  • 2687.3.1 自力更生掌握自有通信技术
  • 2697.3.2 合资引进国外技术再创新
  • 2747.3.3 合力创新铸就程控技术群体突破
  • 2757.3.4 科技产业基地引领光通信学科发展
  • 2777.3.5 产业联盟发展中国自主3G技术
  • 2797.3.6 自主创新推进无线通信学科技术
  • 2807.3.7 制造运营北合作研发智能网技术
  • 2817.4 产、学、研、用结合机制的演进与发展
  • 2817.4.1 大会战方式
  • 2827.4.2 技术转移方式
  • 2847.4.3 合作研发方式
  • 2857.4.4 产、学、研、用联盟方式
  • 2877.4.5 TD-3G国家创新之路
  • 290第八章 历史的启迪
  • 2908.1 中国通信学科发展的主要启示
  • 2908.1.1 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是通信学科发展的突出特点
  • 2918.1.2 依靠科技进步和正确的技术路线是通信业大发展的必要条件
  • 2918.1.3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通信学科加速发展成为可能
  • 2928.1.4 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是提高通信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
  • 2928.1.5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是通信学科繁荣之道
  • 2948.2 通信学科技术发展趋势
  • 2948.2.1 融合化是通信技术发展的主旋律
  • 2968.2.2 宽带化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 2978.2.3 泛在化是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 2988.2.4 绿色化是通信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2998.3 发展通信学科,更好造福人类
  • 2998.3.1 通信学科造福人类
  • 3008.3.2 通信学科发展带来的挑战
  • 3018.3.3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促进通信学科的更大发展
  • 303附表
  • 303附表1 国际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发展大事记
  • 304附表2 国际有线及光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04附表3 国际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05附表4 国际数据与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06附表5 中国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发展大事记
  • 308附表6 中国有线及光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10附表7 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13附表8 中国数据与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大事记
  • 314附表9 通信领域的国家科技奖励
  • 322附表10 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通信学会的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336缩略语表
  • 345通信单位简称表
  • 349参考文献
  • 353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