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普文献数据服务平台

图片-书籍
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资源类别: 图书 出版状态: 公开出版
作者: 郑杭生 李迎生 著 主题词: 社会学-历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出版日期: 2000 下载地址: 请登录后下载!

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从社会运行论和社会学两大系的新视角,对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新的整理和概括,分上下两编。上编“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从教育和研究两个领域分别叙述了社会学两大传统——孔德系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自传人至1949年的历史。其中研究领域分别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乡村建设学派、综合学派、社区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下编“建国后中国社会学的曲折历程”,叙述了中国社会学的取消、恢复与重建,重点是重建之后直到当今在教育和研究两个领域的进展。其中研究领域分别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本书是迄今为止研究中国社会学史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本教材,附录介绍了社会学百年大事记、主要著作等。写作力求资料充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明,深人浅出,尽可能将知识性、系统性、新颖性、求实性和可读性融合在一起。;本书可作为高校社会学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选用。

目录

  • 1前言
  • 1绪论 中国社会学史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
  • 1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史中的“史”、“论”关系与分期问题
  • 6第二节 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 12第三节 社会学及其两大传统
  • 33第四节 邓小平与中国社会学
  • 51上编 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
  • 53第一章 社会学传入中国
  • 53第一节 试图改变中国社会日益恶化的运行状况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基本背景
  • 56第二节 孔德系社会学的传入
  • 62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
  • 66第二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 66第一节 中国髙校社会学课程开设与学系建立和发展的一般情况
  • 68第二节 高校社会学系办系宗旨、师资状况及课程设置
  • 72第三节 社会学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建设
  • 76第四节 社会学专业学生开展的社会调查
  • 79第五节 早期髙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育开展的一般情况
  • 83第三章 相早期社会学研究概况
  • 83第一节 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学刊的出版
  • 87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理论社会学研究
  • 91第三节 中国早期的应用社会学研究
  • 101第四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
  • 101第一节 乡村建设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 103第二节 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探索
  • 107第三节 乡村建设学派主持及影响下的社会改良实验
  • 110第四节 乡村建设学派的局限与贡献
  • 117第五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综合学派
  • 117第一节 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 119第二节 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孙本文的社会学探索
  • 128第三节 综合学派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地位
  • 134第六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 134第一节 社区学派代表人物对实地社区研究的倡导
  • 138第二节 社区研究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 145第三节 社区学派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
  • 151第七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 151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159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结构的探讨
  • 164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展的社会问题研究与社会调查
  • 173下编 建国后中国社会学的曲折历程
  • 175第八章 中国社会学的取消与恢复、重建
  • 175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取消
  • 176第二节 取消社会学的原因
  • 179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
  • 187第九章 中国社会学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 187第一节 髙校社会学系(专业的恢复与重建
  • 191第二节 高校社会学系(专业的课程设置
  • 195第三节 高校社会学系(专业的教材建设
  • 201第四节 高校社会学教育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07第十章 中国社会学研究活动的恢复与学科基础研究的开展
  • 207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研究活动的恢复与开展的一般情况
  • 218第二节 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学科基础研究的开展
  • 227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理论社会学研究进展
  • 227第一节 社会结构研究
  • 234第二节 社会变迁研究
  • 244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应用社会学研究进展
  • 244第一节 社区研究
  • 252第二节 婚姻家庭与性的研究
  • 260第三节 社会问题研究
  • 266第四节 社会保障研究
  • 271结束 语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总结与展望
  • 271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百年发展历程的几大特点
  • 277第二节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 284附录一:中国社会学史大事记
  • 308附录二:中国社会学著作要目
  • 1前言
  • 1绪论 中国社会学史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
  • 1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史中的“史”、“论”关系与分期问题
  • 6第二节 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 12第三节 社会学及其两大传统
  • 33第四节 邓小平与中国社会学
  • 51上编 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
  • 53第一章 社会学传入中国
  • 53第一节 试图改变中国社会日益恶化的运行状况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基本背景
  • 56第二节 孔德系社会学的传入
  • 62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
  • 66第二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 66第一节 中国髙校社会学课程开设与学系建立和发展的一般情况
  • 68第二节 高校社会学系办系宗旨、师资状况及课程设置
  • 72第三节 社会学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建设
  • 76第四节 社会学专业学生开展的社会调查
  • 79第五节 早期髙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育开展的一般情况
  • 83第三章 相早期社会学研究概况
  • 83第一节 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学刊的出版
  • 87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理论社会学研究
  • 91第三节 中国早期的应用社会学研究
  • 101第四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
  • 101第一节 乡村建设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 103第二节 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探索
  • 107第三节 乡村建设学派主持及影响下的社会改良实验
  • 110第四节 乡村建设学派的局限与贡献
  • 117第五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综合学派
  • 117第一节 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 119第二节 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孙本文的社会学探索
  • 128第三节 综合学派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地位
  • 134第六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 134第一节 社区学派代表人物对实地社区研究的倡导
  • 138第二节 社区研究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 145第三节 社区学派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
  • 151第七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 151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159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结构的探讨
  • 164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展的社会问题研究与社会调查
  • 173下编 建国后中国社会学的曲折历程
  • 175第八章 中国社会学的取消与恢复、重建
  • 175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取消
  • 176第二节 取消社会学的原因
  • 179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
  • 187第九章 中国社会学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 187第一节 髙校社会学系(专业的恢复与重建
  • 191第二节 高校社会学系(专业的课程设置
  • 195第三节 高校社会学系(专业的教材建设
  • 201第四节 高校社会学教育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07第十章 中国社会学研究活动的恢复与学科基础研究的开展
  • 207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研究活动的恢复与开展的一般情况
  • 218第二节 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学科基础研究的开展
  • 227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理论社会学研究进展
  • 227第一节 社会结构研究
  • 234第二节 社会变迁研究
  • 244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应用社会学研究进展
  • 244第一节 社区研究
  • 252第二节 婚姻家庭与性的研究
  • 260第三节 社会问题研究
  • 266第四节 社会保障研究
  • 271结束 语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总结与展望
  • 271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百年发展历程的几大特点
  • 277第二节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 284附录一:中国社会学史大事记
  • 308附录二:中国社会学著作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