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普文献数据服务平台

图片-书籍
中国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

中国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

资源类别: 图书 出版状态: 公开出版
作者: 陈信勇 郎友兴 李华 著 主题词: 社会发展-体系-中国
出版日期: 1997 下载地址: 请登录后下载!

简介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静态研究、动态研究;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安全制度等。

目录

  • 1前言
  • 5第一章 政治制度
  • 6第一节 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
  • 6一、政治中心功能
  • 9二、政治吸收与整合功能
  • 10三、体制结构的保障功能
  • 12四、社会发展方向的保证功能
  • 12第二节 国家与国家权力
  • 13一、国家与国家权力及其特征的辨析
  • 17二、国家与国家权力的功能
  • 22三、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权力与政治秩序的完善
  • 24第三节 政党和政党制度
  • 24一、政党与政党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特征
  • 26二、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功能
  • 29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 32第四节 政府与行政体制
  • 32一、20世纪与政府作用的增大
  • 34二、社会发展与中国政府的角色担当
  • 40三、中国政府能力与权威的强化
  • 42第五节 政治团体
  • 42一、政治团体的产生与特征
  • 44二、政治团体的功能
  • 46三、中国社会的政治团体与社会发展
  • 51第六节 政治法
  • 51一、宪法与宪政
  • 53二、立法制度
  • 56三、行政法制
  • 59四、司法制度
  • 61结语 政治资源与社会发展
  • 62一、社会发展需要政治制度的支撑
  • 63二、改革与完善政治制度
  • 66第二章 法律制度:静态研究
  • 67第一节 法律制度的社会学定义
  • 67一、法理学的定义
  • 68二、社会学的意义
  • 73第二节 法律制度主体体系
  • 74一、法律机构
  • 81二、法律工作者
  • 87第三节 法律制度规范体系
  • 88一、法律规范微观分析
  • 90二、法律规范中观分析
  • 93三、法律规范宏观分析
  • 99第四节 法律制度手段体系
  • 99一、手段体系的结构功能分析
  • 105二、手段体系的问题分析
  • 108第五节 法律制度支持系统
  • 108一、对法律制度的社会态度
  • 109二、法律制度支持系统
  • 111结语 法律制度的理想模式
  • 112一、法律制度的理想模式
  • 113二、法律制度的结构调适
  • 115三、法律制度的模式维护
  • 121第三章 法律制度:动态研究
  • 122第一节 法律制度运行机制
  • 122一、法律制度的社会运行
  • 126二、法律制度的合理运行
  • 129第二节 法律整合功能
  • 129一、社会分化与法律整合
  • 130二、社会分层的法律整合
  • 131三、社会分工的法律整合
  • 133四、文化分化的法律整合
  • 134五、社会冲突的法律整合
  • 139第三节 法律安全阀功能
  • 139一、法律安全阀机制
  • 142二、越轨的法律控制
  • 144三、社会问题的法律对策
  • 149第四节 法律文化的构造
  • 149一、法律文化的内涵
  • 152二、作为制度文化的法律
  • 155三、作为精神文化的法律
  • 157四、法律制度运行的文化因素
  • 160五、构造中国法律文化的原则
  • 161结语 法律制度与社会发展
  • 162一、建立社会秩序
  • 163二、改革社会体制
  • 164三、调控社会发展
  • 165四、保护发展成果
  • 167第四章 经济制度
  • 168第一节 经济体制转轨
  • 168一、经济体制的类型
  • 170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 171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府角色
  • 172四、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条件
  • 174第二节 企业形态
  • 174一、市场主体与企业
  • 176二、企业分类
  • 177三、企业法定形态
  • 180第三节 产权制度
  • 180一、产权概念辨析
  • 182二、产权形式现状
  • 183三、产权形式重构
  • 187第四节 市场体系
  • 187一、市场机制
  • 188二、市场体系的特性
  • 189三、市场体系的培育
  • 191结语 市场经济法制化
  • 191一、市场经济与法制
  • 193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 197第五章 文化制度
  • 198第一节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 198一、文化内涵辨析
  • 201二、文化的结构
  • 202三、文化的功能
  • 206第二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 206一、教育的内涵与教育的结构
  • 210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 215三、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价值
  • 217四、中国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
  • 219第三节 宗教
  • 220一、宗教与社会秩序的维系
  • 223二、宗教的社会功能
  • 229三、宗教与宗教组织
  • 231四、宗教狂热
  • 232第四节 伦理道德
  • 232一、现代道德伦理与社会现代化
  • 235二、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
  • 237三、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构建
  • 244四、社会发展与价值观的确立
  • 246结语 文化发展战略
  • 250第六章 社会保障制度
  • 251第一节 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 251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255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 259第二节 社会福利
  • 259一、社会福利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功能
  • 262二、老年人福利
  • 267三、残疾人福利
  • 269四、妇幼保护
  • 270五、劳动保护
  • 270第三节 社会保险
  • 271一、社会保险的历史发展及其作用
  • 272二、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
  • 277第四节 社会救济
  • 277一、社会救济的发展状况
  • 279二、中国现行的社会救济工作类型
  • 280三、扶贫:社会救济的新课题
  • 281第五节 社会保障法制
  • 281一、社会保障法的沿革
  • 282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 284三、社会保障法体系
  • 286结语 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 286一、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287二、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
  • 290三、改革与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 294第七章 社会安全制度
  • 295第一节 社会安全问题
  • 295一、社会安全指标体系
  • 301二、影响社会安全的因素
  • 301三、转型时期的社会安全问题
  • 305第二节 社会安全机构
  • 305一、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国家机构
  • 309二、维护社会安全的辅助力量
  • 310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安全防范体系
  • 314第三节 社会安全法制
  • 315一、社会安全保障法律体系
  • 319二、社会安全保障法律体系中的非协调因素 
  • 321三、犯罪控制的理想模式
  • 324第四节 刑事政策
  • 324一、防治犯罪决策对刑事政策的影响
  • 325二、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
  • 328三、本标兼治的控制犯罪总体目标
  • 331结语 社会安全战略
  • 333附: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 1前言
  • 5第一章 政治制度
  • 6第一节 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
  • 6一、政治中心功能
  • 9二、政治吸收与整合功能
  • 10三、体制结构的保障功能
  • 12四、社会发展方向的保证功能
  • 12第二节 国家与国家权力
  • 13一、国家与国家权力及其特征的辨析
  • 17二、国家与国家权力的功能
  • 22三、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权力与政治秩序的完善
  • 24第三节 政党和政党制度
  • 24一、政党与政党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特征
  • 26二、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功能
  • 29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 32第四节 政府与行政体制
  • 32一、20世纪与政府作用的增大
  • 34二、社会发展与中国政府的角色担当
  • 40三、中国政府能力与权威的强化
  • 42第五节 政治团体
  • 42一、政治团体的产生与特征
  • 44二、政治团体的功能
  • 46三、中国社会的政治团体与社会发展
  • 51第六节 政治法
  • 51一、宪法与宪政
  • 53二、立法制度
  • 56三、行政法制
  • 59四、司法制度
  • 61结语 政治资源与社会发展
  • 62一、社会发展需要政治制度的支撑
  • 63二、改革与完善政治制度
  • 66第二章 法律制度:静态研究
  • 67第一节 法律制度的社会学定义
  • 67一、法理学的定义
  • 68二、社会学的意义
  • 73第二节 法律制度主体体系
  • 74一、法律机构
  • 81二、法律工作者
  • 87第三节 法律制度规范体系
  • 88一、法律规范微观分析
  • 90二、法律规范中观分析
  • 93三、法律规范宏观分析
  • 99第四节 法律制度手段体系
  • 99一、手段体系的结构功能分析
  • 105二、手段体系的问题分析
  • 108第五节 法律制度支持系统
  • 108一、对法律制度的社会态度
  • 109二、法律制度支持系统
  • 111结语 法律制度的理想模式
  • 112一、法律制度的理想模式
  • 113二、法律制度的结构调适
  • 115三、法律制度的模式维护
  • 121第三章 法律制度:动态研究
  • 122第一节 法律制度运行机制
  • 122一、法律制度的社会运行
  • 126二、法律制度的合理运行
  • 129第二节 法律整合功能
  • 129一、社会分化与法律整合
  • 130二、社会分层的法律整合
  • 131三、社会分工的法律整合
  • 133四、文化分化的法律整合
  • 134五、社会冲突的法律整合
  • 139第三节 法律安全阀功能
  • 139一、法律安全阀机制
  • 142二、越轨的法律控制
  • 144三、社会问题的法律对策
  • 149第四节 法律文化的构造
  • 149一、法律文化的内涵
  • 152二、作为制度文化的法律
  • 155三、作为精神文化的法律
  • 157四、法律制度运行的文化因素
  • 160五、构造中国法律文化的原则
  • 161结语 法律制度与社会发展
  • 162一、建立社会秩序
  • 163二、改革社会体制
  • 164三、调控社会发展
  • 165四、保护发展成果
  • 167第四章 经济制度
  • 168第一节 经济体制转轨
  • 168一、经济体制的类型
  • 170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 171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府角色
  • 172四、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条件
  • 174第二节 企业形态
  • 174一、市场主体与企业
  • 176二、企业分类
  • 177三、企业法定形态
  • 180第三节 产权制度
  • 180一、产权概念辨析
  • 182二、产权形式现状
  • 183三、产权形式重构
  • 187第四节 市场体系
  • 187一、市场机制
  • 188二、市场体系的特性
  • 189三、市场体系的培育
  • 191结语 市场经济法制化
  • 191一、市场经济与法制
  • 193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 197第五章 文化制度
  • 198第一节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 198一、文化内涵辨析
  • 201二、文化的结构
  • 202三、文化的功能
  • 206第二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 206一、教育的内涵与教育的结构
  • 210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 215三、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价值
  • 217四、中国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
  • 219第三节 宗教
  • 220一、宗教与社会秩序的维系
  • 223二、宗教的社会功能
  • 229三、宗教与宗教组织
  • 231四、宗教狂热
  • 232第四节 伦理道德
  • 232一、现代道德伦理与社会现代化
  • 235二、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
  • 237三、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构建
  • 244四、社会发展与价值观的确立
  • 246结语 文化发展战略
  • 250第六章 社会保障制度
  • 251第一节 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 251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255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 259第二节 社会福利
  • 259一、社会福利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功能
  • 262二、老年人福利
  • 267三、残疾人福利
  • 269四、妇幼保护
  • 270五、劳动保护
  • 270第三节 社会保险
  • 271一、社会保险的历史发展及其作用
  • 272二、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
  • 277第四节 社会救济
  • 277一、社会救济的发展状况
  • 279二、中国现行的社会救济工作类型
  • 280三、扶贫:社会救济的新课题
  • 281第五节 社会保障法制
  • 281一、社会保障法的沿革
  • 282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 284三、社会保障法体系
  • 286结语 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 286一、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287二、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
  • 290三、改革与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 294第七章 社会安全制度
  • 295第一节 社会安全问题
  • 295一、社会安全指标体系
  • 301二、影响社会安全的因素
  • 301三、转型时期的社会安全问题
  • 305第二节 社会安全机构
  • 305一、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国家机构
  • 309二、维护社会安全的辅助力量
  • 310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安全防范体系
  • 314第三节 社会安全法制
  • 315一、社会安全保障法律体系
  • 319二、社会安全保障法律体系中的非协调因素 
  • 321三、犯罪控制的理想模式
  • 324第四节 刑事政策
  • 324一、防治犯罪决策对刑事政策的影响
  • 325二、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
  • 328三、本标兼治的控制犯罪总体目标
  • 331结语 社会安全战略
  • 333附:本书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