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普文献数据服务平台

图片-书籍
中国弱势群体研究

中国弱势群体研究

资源类别: 图书 出版状态: 公开出版
作者: 张敏杰 著 主题词: 边缘群体-研究-中国
出版日期: 2003 下载地址: 请登录后下载!

简介

  本书分为弱势群体的界定与回顾、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分析以及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三篇,包括中国弱势群体的历史回顾、生理性弱势群体、构建社会安全网等十一章。

目录

  • 1上篇 弱势群体的界定与回顾
  • 3第一章 导论
  • 3一、“弱势群体”的提出
  • 3(一)国家领导人关心弱势群体
  • 7(二)许多地方启动“帮扶弱势群体工程”
  • 9(三)大众媒体的报道
  • 11二、相关文献的回顾
  • 11(一)欧美文献的回顾
  • 17(二)中国学者的研究概述
  • 21三、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
  • 24四、分析弱势群体状况的相关理论
  • 24(一)社会发展理论
  • 28(二)社会分层理论
  • 30(三)冲突理论
  • 32(四)相对剥夺理论
  • 35(五)生存竞争理论
  • 39第二章 中国弱势群体的历史回顾
  • 39一、古代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
  • 41(一)庞大的规模与繁多的分类
  • 43(二)人身权益和经济权益被肆意践踏
  • 46(三)获得保护的机会非常有限
  • 49(四)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改善的主要手段
  • 51二、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
  • 51(一)农民处境的恶化
  • 53(二)自然经济瓦解使农民手工业者进一步破产
  • 54(三)不堪负荷的劳役、兵役和赋税
  • 57(四)生活极端贫困
  • 58(五)社会救济杯水车薪
  • 60三、改革前中国的弱势群体
  • 61(一)农民
  • 70(二)社会救济对象
  • 72(三)城市贫困人员
  • 75第三章 弱势群体的社会背景分析
  • 75一、社会转型的现实基础
  • 75(一)社会转型的内涵
  • 77(二)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
  • 82二、转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
  • 82(一)阶层分化研究的状况
  • 86(二)改革开放后弱势群体结构的变化
  • 89(三)资源占有差别与阶层分化
  • 94(四)工人和农民的内部分化
  • 99三、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日渐突出
  • 99(一)贫困的界定
  • 102(二)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
  • 105(三)中国城乡的贫困问题
  • 108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滞后
  • 108(一)新中国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述论
  • 113(二)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
  • 116五、加入WTO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 120六、体制改革与存在的问题
  • 120(一)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 124(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 125(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 129中篇 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分析
  • 131第四章 生理性弱势群体
  • 132一、老年人弱势群体
  • 132(一)老年人面临的困境
  • 137(二)老年人受虐待: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 145二、残疾人弱势群体
  • 146(一)中国的残疾人数量
  • 147(二)残疾人面临的问题
  • 155三、儿童弱势群体
  • 155(一)儿童是易受伤害的群体
  • 157(二)中国的儿童问题
  • 165第五章 贫困农民群体
  • 165一、农民收入提高缓慢
  • 171二、农民负担繁重
  • 171(一)农民负担重的表现
  • 174(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负担
  • 176(三)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负担
  • 177三、缺乏社会保护
  • 181四、土地的流失
  • 186第六章 城市边缘群体
  • 186一、进城农民工
  • 187(一)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动因
  • 190(二)进城农民工的边缘特征
  • 195二、城市自发流动人口
  • 195(一)“盲流人员”的称谓为什么具有歧视性
  • 199(二)自发流动人口的边缘地位
  • 202三、边缘群体的被歧视问题
  • 202(一)歧视的实质
  • 205(二)当前我国边缘群体受歧视现象
  • 208(三)边缘群体的被妖魔化
  • 211第七章 失业下岗工人群体
  • 211一、失业和下岗的界定
  • 214二、下岗失业职工的人口特征
  • 214(一)浙江省的下岗人员特点
  • 216(二)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状况
  • 220三、失业下岗原因分析
  • 223四、失业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和压力
  • 223(一)生活贫困度加剧
  • 227(二)再就业困难多
  • 229(三)医疗保障不足
  • 230(四)心理压力增大
  • 233下篇 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
  • 235第八章 构建社会安全网
  • 236一、社会安全网的涵义
  • 236(一)狭义的社会安全网
  • 239(二)广义的社会安全网
  • 240二、构建社会安全网的现实意义
  • 240(一)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 243(二)维护社会稳定
  • 246(三)保障人民利益
  • 248(四)推动人权事业
  • 252三、社会安全网的结构
  • 253(一)政府支持系统
  • 254(二)社会支持系统
  • 256(三)个体支持系统
  • 258第九章 政府支持与社会政策
  • 258一、政府支持的机制与特点
  • 259(一)政府支持机制的主要内容
  • 262(二)政府支持的特点
  • 266二、社会政策的涵义、理论及模型
  • 266(一)早期西方学术界中的社会政策流派
  • 270(二)西方国家的社会政策模型
  • 271(三)人权观、福利观和公正观
  • 274三、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社会政策重点
  • 275(一)解困和就业政策
  • 277(二)农民权益保护政策
  • 278(三)共同富裕与扶贫政策
  • 280(四)社会福利和财政政策
  • 281(五)社会保障政策
  • 282(六)人口政策
  • 284(七)收人再分配政策
  • 285四、政府支持系统的作用
  • 290第十章 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
  • 290一、社会支持的意义
  • 290(一)社会支持的涵义
  • 291(二)新时期中国社会支持行动的特点
  • 296二、社会支持的内容和形式
  • 296(一)第三部门
  • 300(二)社区
  • 303(三)人际关系网
  • 306(四)法律援助
  • 309(五)新闻媒体
  • 311(六)志愿服务
  • 315三、社会支持与社会动员
  • 315(一)社会动员的概念
  • 318(二)社会动员的特点
  • 320(三)通过社会动员推进社会支持
  • 323第十一章 社会弱者的个体自我支持
  • 323一、心理的误区
  • 328二、正确对待两极分化现象
  • 335三、提高个体的竞争力
  • 335(一)走出弱者心态的误区
  • 339(二)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 342(三)人力资本投资与社会资本利用
  • 347(四)促进转化的实现
  • 351后记
  • 1上篇 弱势群体的界定与回顾
  • 3第一章 导论
  • 3一、“弱势群体”的提出
  • 3(一)国家领导人关心弱势群体
  • 7(二)许多地方启动“帮扶弱势群体工程”
  • 9(三)大众媒体的报道
  • 11二、相关文献的回顾
  • 11(一)欧美文献的回顾
  • 17(二)中国学者的研究概述
  • 21三、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
  • 24四、分析弱势群体状况的相关理论
  • 24(一)社会发展理论
  • 28(二)社会分层理论
  • 30(三)冲突理论
  • 32(四)相对剥夺理论
  • 35(五)生存竞争理论
  • 39第二章 中国弱势群体的历史回顾
  • 39一、古代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
  • 41(一)庞大的规模与繁多的分类
  • 43(二)人身权益和经济权益被肆意践踏
  • 46(三)获得保护的机会非常有限
  • 49(四)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改善的主要手段
  • 51二、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
  • 51(一)农民处境的恶化
  • 53(二)自然经济瓦解使农民手工业者进一步破产
  • 54(三)不堪负荷的劳役、兵役和赋税
  • 57(四)生活极端贫困
  • 58(五)社会救济杯水车薪
  • 60三、改革前中国的弱势群体
  • 61(一)农民
  • 70(二)社会救济对象
  • 72(三)城市贫困人员
  • 75第三章 弱势群体的社会背景分析
  • 75一、社会转型的现实基础
  • 75(一)社会转型的内涵
  • 77(二)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
  • 82二、转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
  • 82(一)阶层分化研究的状况
  • 86(二)改革开放后弱势群体结构的变化
  • 89(三)资源占有差别与阶层分化
  • 94(四)工人和农民的内部分化
  • 99三、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日渐突出
  • 99(一)贫困的界定
  • 102(二)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
  • 105(三)中国城乡的贫困问题
  • 108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滞后
  • 108(一)新中国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述论
  • 113(二)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
  • 116五、加入WTO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 120六、体制改革与存在的问题
  • 120(一)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 124(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 125(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 129中篇 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分析
  • 131第四章 生理性弱势群体
  • 132一、老年人弱势群体
  • 132(一)老年人面临的困境
  • 137(二)老年人受虐待: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 145二、残疾人弱势群体
  • 146(一)中国的残疾人数量
  • 147(二)残疾人面临的问题
  • 155三、儿童弱势群体
  • 155(一)儿童是易受伤害的群体
  • 157(二)中国的儿童问题
  • 165第五章 贫困农民群体
  • 165一、农民收入提高缓慢
  • 171二、农民负担繁重
  • 171(一)农民负担重的表现
  • 174(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负担
  • 176(三)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负担
  • 177三、缺乏社会保护
  • 181四、土地的流失
  • 186第六章 城市边缘群体
  • 186一、进城农民工
  • 187(一)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动因
  • 190(二)进城农民工的边缘特征
  • 195二、城市自发流动人口
  • 195(一)“盲流人员”的称谓为什么具有歧视性
  • 199(二)自发流动人口的边缘地位
  • 202三、边缘群体的被歧视问题
  • 202(一)歧视的实质
  • 205(二)当前我国边缘群体受歧视现象
  • 208(三)边缘群体的被妖魔化
  • 211第七章 失业下岗工人群体
  • 211一、失业和下岗的界定
  • 214二、下岗失业职工的人口特征
  • 214(一)浙江省的下岗人员特点
  • 216(二)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状况
  • 220三、失业下岗原因分析
  • 223四、失业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和压力
  • 223(一)生活贫困度加剧
  • 227(二)再就业困难多
  • 229(三)医疗保障不足
  • 230(四)心理压力增大
  • 233下篇 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
  • 235第八章 构建社会安全网
  • 236一、社会安全网的涵义
  • 236(一)狭义的社会安全网
  • 239(二)广义的社会安全网
  • 240二、构建社会安全网的现实意义
  • 240(一)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 243(二)维护社会稳定
  • 246(三)保障人民利益
  • 248(四)推动人权事业
  • 252三、社会安全网的结构
  • 253(一)政府支持系统
  • 254(二)社会支持系统
  • 256(三)个体支持系统
  • 258第九章 政府支持与社会政策
  • 258一、政府支持的机制与特点
  • 259(一)政府支持机制的主要内容
  • 262(二)政府支持的特点
  • 266二、社会政策的涵义、理论及模型
  • 266(一)早期西方学术界中的社会政策流派
  • 270(二)西方国家的社会政策模型
  • 271(三)人权观、福利观和公正观
  • 274三、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社会政策重点
  • 275(一)解困和就业政策
  • 277(二)农民权益保护政策
  • 278(三)共同富裕与扶贫政策
  • 280(四)社会福利和财政政策
  • 281(五)社会保障政策
  • 282(六)人口政策
  • 284(七)收人再分配政策
  • 285四、政府支持系统的作用
  • 290第十章 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
  • 290一、社会支持的意义
  • 290(一)社会支持的涵义
  • 291(二)新时期中国社会支持行动的特点
  • 296二、社会支持的内容和形式
  • 296(一)第三部门
  • 300(二)社区
  • 303(三)人际关系网
  • 306(四)法律援助
  • 309(五)新闻媒体
  • 311(六)志愿服务
  • 315三、社会支持与社会动员
  • 315(一)社会动员的概念
  • 318(二)社会动员的特点
  • 320(三)通过社会动员推进社会支持
  • 323第十一章 社会弱者的个体自我支持
  • 323一、心理的误区
  • 328二、正确对待两极分化现象
  • 335三、提高个体的竞争力
  • 335(一)走出弱者心态的误区
  • 339(二)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 342(三)人力资本投资与社会资本利用
  • 347(四)促进转化的实现
  • 351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