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读者须知
联系我们
国家科普文献数据服务平台
首页
馆藏目录
数据库
现有数据库
开放获取数据库
特色资源
科研成果库
平台动态
平台简介
中国人素质研究
收藏
资源类别:
图书
出版状态:
公开出版
作者:
沙莲香 等著
主题词:
国民-素质(心理学)-研究-中国
出版日期:
2001
下载地址:
请登录后下载!
简介
本书对中国人素质进行研究,包括中国人素质关怀、农民素质篇、职工素质篇、企业家素质篇、知识分子素质篇和综论。
目录
1
前言
1
概论 中国人素质关怀
2
第一章 终成学术话题
2
一、“人的素质”问题被提到了执政党的大会上
2
1. 背景因素
2
2. 问题的提出
3
3. 十五大郑重提出国民素质问题
4
二、“素质”话题上了传媒
4
1. 传媒的独特作用
4
2. 《人民日报》话题内容分类
8
3. 杂志话题内容分类
11
三、从项目子课题到国家资助项目
11
1. 人的素质研究之初
11
2. 需要做的论证
13
3. 国家资助项目研究
15
四、海峡两岸的共同关怀
15
1. “人的素质”研讨会之召开
15
2. 开幕式上的演讲
17
3. 主题发言及评论
20
4. 大会发言及讨论
25
5. 笔者会上的主题发言评论
30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目的和方法
30
一、现代化理论支持
30
1. 人的素质研究与现代化理论
31
2. “能力主义”与人的素质
32
3. 现代化的基石
35
4. 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
36
二、课题研究应有的社会提倡
36
1. 人的素质与资源所有
37
2. 对边际人弱势群体给予关怀
41
3. 对社会性别人弱势群体给予关怀
47
三、从材料提出问题形成观点的方法
47
1. 从生活中提炼材料
53
2. 从材料提问题
54
3. 从问题出观点
54
第三章 “人的素质”结构及“人的现代性”建构
54
-、“人的素质”之指义
54
1. 人的素质
55
2. 人口素质
57
3. 国民素质
59
二、中国人素质构成
59
1. 构成要素
61
2. 基础素质和深层素质
63
3. 关于人的现代性之建构
69
Ⅰ 农民素质篇
70
第一章 农民问题研究
70
一、媒体“农民问题”和“农民素质”
70
1. 媒体话题分类
73
2. 农民利益问题
75
3. 农民流动问题
78
4. 农民素质问题
81
二、媒体农民问题研究
81
1. 利益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91
2. 农民流动与社会变迁
96
3. 农民素质与社会发展
97
三、关注农民素质问题
97
1. 农民素质问题提出
98
2. 农民的观念转变
99
3. 农民流动与社会进步
102
4. 人是社会变迁的根本
103
第二章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104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104
1. 文化程度升中有欠
108
2. 科技素质普遍低下
112
二、农村科技与农民
113
1. 科技依靠农民来掌握
116
2. 传播的社会示范作用
121
3. 教育是提高素质的关键
123
三、全力提高农民素质
123
1. 政府支持与扶助
125
2. 社会力量的介入
128
3. 提高素质的关键
130
第三章 农民价值观念转变
131
一、农民的分化与变革
131
1. 农民是改革的探路者
135
2. 当代农民的急剧分化
138
3. 在分化中产生新质素
140
二、农民价值观念转变
141
1. 对传统农民的认识
144
2. 观念转变主要表现
152
三、农民民主意识提升
153
1. 民主自治愿望的萌生
155
2. 参与自治,提升民主意识
157
3. 自治中提高农村干部素质
162
Ⅱ 职工素质篇
163
第一章 媒体职工素质
163
一、媒体职工素质现状
163
1. 职工素质研究现状
165
2. 职工素质结构研究现状
168
3. 职工工作精神研究现状
169
4. 职工思想状况研究现状
170
5. 职工心理素质研究现状
172
6. 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研究现状
173
7. 职工道德素质研究现状
174
二、媒体下岗职工素质现状
174
1. 职工下岗的背景
174
2. 下岗职工素质研究状况
174
3. 下岗职工心理研究状况
175
4. 下岗职工再就业研究状况
176
第二章 媒体职工素质问题分析
177
一、媒体职工素质问题
177
1. 职工职业技术素质滞后
179
2. 职工职业角色投入微弱
185
二、媒体下岗职工素质问题
186
1. 下岗职工素质的基本状况
188
2. 下岗职工群体社会心理失衡
189
第三章 职工群体在分化中提高素质
190
一、蓝领职工素质在身份转换中逐步提升
191
1. 蓝领职工的文化程度
191
2. 蓝领职工的技术等级
191
3. 蓝领职工的职业流动趋向
193
二、三资企业职工素质在竞争中发展
194
1. 三资企业职工的风险意识、敬业精神
195
2. 三资企业职工的文化素养
196
三、下岗职工群体素质在挤压下提高
198
1. 下岗职工劳动观念的变化
199
2. 下岗职工风险意识和机遇观念的增强
199
3. 下岗职工就业能力的提高
200
第四章 商业职工素质研究
200
一、商业企业的发展概况
200
1. 大型百货商场的发展
201
2. 超市的兴起
201
3. 批发市场登场
201
4. 营销网点大量出现
202
二、媒体商业职工素质
202
1. 商业企业经营研究
203
2. 商业创新问题
204
3. 商业企业形象研究
205
4. 商业企业管理研究
206
5. 商业企业文化研究
207
6. 商业道德研究
208
7. 商业企业职工素质研究
210
8. 媒体个体户素质研究
211
三、商业职工素质有待提升
212
1. 服务中提升文化技术素质
217
2. 更新观念,增强适应能力
222
3. 创新中提升职工素质
225
4. 竞争中提升职工素质
227
四、树立现代商业职业道德
227
1. 从消费者角度看商业职业道德
230
2. 职责是商业职工行动的准则
232
3. 诚信是商业职业道德的核心
236
Ⅲ 企业家素质篇
236
第一章 媒体企业家素质
236
一、中国企业家的出现
238
二、媒体企业家状况
241
1. 企业家队伍现状
242
2. 企业家队伍建设
245
3. 企业家素质
253
第二章 媒体企业家素质问题分析
253
一、企业家的专业素质欠缺
254
1. 忽视决策或盲目决策
256
2. 经营管理方式落后
258
3. 创新不足
262
二、职业角色意识浅薄
262
1. 企业家“入仕”现象
264
2. 民营企业家的“企业领主”现象
266
三、企业家角色行为失范
266
1. “59 现象”与“35 现象”
267
2. 私营企业家的“错位经营”
269
第三章 企业家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
270
一、从“无知之勇”到对知识与能力的崇尚与追求
270
1. 企业家学历与能力水平的提高
273
2. 企业家业绩主义的倾向日益明显
275
二、企业家职业行为的理性化倾向
275
1. 企业家职业行为的冲突
278
2. 企业家经营理念初步形成
279
3. 文化管理模式的崭露头角
280
三、企业家职业化倾向的日渐清晰
280
1. 企业家的职业认知特点
282
2. 企业家对职业化日趋认同
286
四、企业家伦理素质的不足与社会责任感逐步提升
286
1. 企业家伦理素质的不足
287
2. 企业家伦理素质不足的原因
291
3. 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294
Ⅳ 知识分子素质篇
294
第一章 知识群体问题的媒体关注
295
一、媒体“知识分子问题研究”
295
1. 知识分子问题
297
2. 教师问题
299
3. 科学家问题
301
4. 科技工作者问题
303
二、媒体“知识分子与市场经济”
303
1. 知识分子下海
304
2. 儒商
305
三、媒体“知识分子全貌”
307
第二章 媒体“知识分子问题”分析
308
一、市场经济与知识分子问题
308
1. 市场经济有利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解决
310
2. 知识分子的分化与新的不均衡
315
3. 知识分子群体的角色转换
318
4. 市场经济下产生的新问题
322
二、知识分子待遇问题
323
1. 知识分子收入有所提高
326
2. 知识分子群体内部收入差距明显
330
3. 其他待遇问题
332
三、知识分子健康问题
333
1. 心理健康问题
336
2. 身体健康问题
340
第三章 知识群体素质走向
340
一、知识分子的“三角”运行
340
1. 问题由来
342
2. 社会“三角”
344
3. “社会三角”中的知识分子
353
二、知识者与其“专业”结合
353
1. “专业”与下海
356
2. 专业“头脑碰撞”
360
3. 知识者与其“专业”结合
366
三、结尾:知识分子素质走向
366
1. 以“专业”为中心的多元结合
369
2. “知识资源”比“关系资源”愈益重要
371
3. “制度性保护”之历史必要性
371
第四章 干部素质分析
372
一、媒体关于“干部”的研究
372
1. 媒体“干部问题”研究分类
374
2. 媒体“干部素质”研究分类
375
3. “干部问题”和"干部素质"研究
377
二、强化干部的职业道德,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377
1. 强化干部的职业道德
380
2. 干部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380
三、专业化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基础
382
四、培训与干部任用的阳光操作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环节
382
1. 大力开展培训,提高干部素质
385
2. 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干部素质的提升
386
综论
386
一、在困境中进步
386
1. 话从两个基本信赖说起
387
2. 同一项研究联系起来看
392
3. 承受能力状态的预告作用
396
二、中国人素质在提高
396
1. 怎样看中国人素质状态
399
2. 一个“调查系统”研究的启示
404
3. 价值观念变化趋势
414
三、“组织”和“参与”对获取现代性的意义
416
1. 组织的功能
419
2. 文化精神的意义
422
3. “参与”与组织沟通
423
四、关爱下一代
424
1. “小龄”问题
430
2. “小龄素质”分析
434
3. 关爱“小龄人”
437
4. 团组织与“小龄”群体
442
附录
454
后记
457
参考书目
1
前言
1
概论 中国人素质关怀
2
第一章 终成学术话题
2
一、“人的素质”问题被提到了执政党的大会上
2
1. 背景因素
2
2. 问题的提出
3
3. 十五大郑重提出国民素质问题
4
二、“素质”话题上了传媒
4
1. 传媒的独特作用
4
2. 《人民日报》话题内容分类
8
3. 杂志话题内容分类
11
三、从项目子课题到国家资助项目
11
1. 人的素质研究之初
11
2. 需要做的论证
13
3. 国家资助项目研究
15
四、海峡两岸的共同关怀
15
1. “人的素质”研讨会之召开
15
2. 开幕式上的演讲
17
3. 主题发言及评论
20
4. 大会发言及讨论
25
5. 笔者会上的主题发言评论
30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目的和方法
30
一、现代化理论支持
30
1. 人的素质研究与现代化理论
31
2. “能力主义”与人的素质
32
3. 现代化的基石
35
4. 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
36
二、课题研究应有的社会提倡
36
1. 人的素质与资源所有
37
2. 对边际人弱势群体给予关怀
41
3. 对社会性别人弱势群体给予关怀
47
三、从材料提出问题形成观点的方法
47
1. 从生活中提炼材料
53
2. 从材料提问题
54
3. 从问题出观点
54
第三章 “人的素质”结构及“人的现代性”建构
54
-、“人的素质”之指义
54
1. 人的素质
55
2. 人口素质
57
3. 国民素质
59
二、中国人素质构成
59
1. 构成要素
61
2. 基础素质和深层素质
63
3. 关于人的现代性之建构
69
Ⅰ 农民素质篇
70
第一章 农民问题研究
70
一、媒体“农民问题”和“农民素质”
70
1. 媒体话题分类
73
2. 农民利益问题
75
3. 农民流动问题
78
4. 农民素质问题
81
二、媒体农民问题研究
81
1. 利益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91
2. 农民流动与社会变迁
96
3. 农民素质与社会发展
97
三、关注农民素质问题
97
1. 农民素质问题提出
98
2. 农民的观念转变
99
3. 农民流动与社会进步
102
4. 人是社会变迁的根本
103
第二章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104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104
1. 文化程度升中有欠
108
2. 科技素质普遍低下
112
二、农村科技与农民
113
1. 科技依靠农民来掌握
116
2. 传播的社会示范作用
121
3. 教育是提高素质的关键
123
三、全力提高农民素质
123
1. 政府支持与扶助
125
2. 社会力量的介入
128
3. 提高素质的关键
130
第三章 农民价值观念转变
131
一、农民的分化与变革
131
1. 农民是改革的探路者
135
2. 当代农民的急剧分化
138
3. 在分化中产生新质素
140
二、农民价值观念转变
141
1. 对传统农民的认识
144
2. 观念转变主要表现
152
三、农民民主意识提升
153
1. 民主自治愿望的萌生
155
2. 参与自治,提升民主意识
157
3. 自治中提高农村干部素质
162
Ⅱ 职工素质篇
163
第一章 媒体职工素质
163
一、媒体职工素质现状
163
1. 职工素质研究现状
165
2. 职工素质结构研究现状
168
3. 职工工作精神研究现状
169
4. 职工思想状况研究现状
170
5. 职工心理素质研究现状
172
6. 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研究现状
173
7. 职工道德素质研究现状
174
二、媒体下岗职工素质现状
174
1. 职工下岗的背景
174
2. 下岗职工素质研究状况
174
3. 下岗职工心理研究状况
175
4. 下岗职工再就业研究状况
176
第二章 媒体职工素质问题分析
177
一、媒体职工素质问题
177
1. 职工职业技术素质滞后
179
2. 职工职业角色投入微弱
185
二、媒体下岗职工素质问题
186
1. 下岗职工素质的基本状况
188
2. 下岗职工群体社会心理失衡
189
第三章 职工群体在分化中提高素质
190
一、蓝领职工素质在身份转换中逐步提升
191
1. 蓝领职工的文化程度
191
2. 蓝领职工的技术等级
191
3. 蓝领职工的职业流动趋向
193
二、三资企业职工素质在竞争中发展
194
1. 三资企业职工的风险意识、敬业精神
195
2. 三资企业职工的文化素养
196
三、下岗职工群体素质在挤压下提高
198
1. 下岗职工劳动观念的变化
199
2. 下岗职工风险意识和机遇观念的增强
199
3. 下岗职工就业能力的提高
200
第四章 商业职工素质研究
200
一、商业企业的发展概况
200
1. 大型百货商场的发展
201
2. 超市的兴起
201
3. 批发市场登场
201
4. 营销网点大量出现
202
二、媒体商业职工素质
202
1. 商业企业经营研究
203
2. 商业创新问题
204
3. 商业企业形象研究
205
4. 商业企业管理研究
206
5. 商业企业文化研究
207
6. 商业道德研究
208
7. 商业企业职工素质研究
210
8. 媒体个体户素质研究
211
三、商业职工素质有待提升
212
1. 服务中提升文化技术素质
217
2. 更新观念,增强适应能力
222
3. 创新中提升职工素质
225
4. 竞争中提升职工素质
227
四、树立现代商业职业道德
227
1. 从消费者角度看商业职业道德
230
2. 职责是商业职工行动的准则
232
3. 诚信是商业职业道德的核心
236
Ⅲ 企业家素质篇
236
第一章 媒体企业家素质
236
一、中国企业家的出现
238
二、媒体企业家状况
241
1. 企业家队伍现状
242
2. 企业家队伍建设
245
3. 企业家素质
253
第二章 媒体企业家素质问题分析
253
一、企业家的专业素质欠缺
254
1. 忽视决策或盲目决策
256
2. 经营管理方式落后
258
3. 创新不足
262
二、职业角色意识浅薄
262
1. 企业家“入仕”现象
264
2. 民营企业家的“企业领主”现象
266
三、企业家角色行为失范
266
1. “59 现象”与“35 现象”
267
2. 私营企业家的“错位经营”
269
第三章 企业家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
270
一、从“无知之勇”到对知识与能力的崇尚与追求
270
1. 企业家学历与能力水平的提高
273
2. 企业家业绩主义的倾向日益明显
275
二、企业家职业行为的理性化倾向
275
1. 企业家职业行为的冲突
278
2. 企业家经营理念初步形成
279
3. 文化管理模式的崭露头角
280
三、企业家职业化倾向的日渐清晰
280
1. 企业家的职业认知特点
282
2. 企业家对职业化日趋认同
286
四、企业家伦理素质的不足与社会责任感逐步提升
286
1. 企业家伦理素质的不足
287
2. 企业家伦理素质不足的原因
291
3. 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294
Ⅳ 知识分子素质篇
294
第一章 知识群体问题的媒体关注
295
一、媒体“知识分子问题研究”
295
1. 知识分子问题
297
2. 教师问题
299
3. 科学家问题
301
4. 科技工作者问题
303
二、媒体“知识分子与市场经济”
303
1. 知识分子下海
304
2. 儒商
305
三、媒体“知识分子全貌”
307
第二章 媒体“知识分子问题”分析
308
一、市场经济与知识分子问题
308
1. 市场经济有利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解决
310
2. 知识分子的分化与新的不均衡
315
3. 知识分子群体的角色转换
318
4. 市场经济下产生的新问题
322
二、知识分子待遇问题
323
1. 知识分子收入有所提高
326
2. 知识分子群体内部收入差距明显
330
3. 其他待遇问题
332
三、知识分子健康问题
333
1. 心理健康问题
336
2. 身体健康问题
340
第三章 知识群体素质走向
340
一、知识分子的“三角”运行
340
1. 问题由来
342
2. 社会“三角”
344
3. “社会三角”中的知识分子
353
二、知识者与其“专业”结合
353
1. “专业”与下海
356
2. 专业“头脑碰撞”
360
3. 知识者与其“专业”结合
366
三、结尾:知识分子素质走向
366
1. 以“专业”为中心的多元结合
369
2. “知识资源”比“关系资源”愈益重要
371
3. “制度性保护”之历史必要性
371
第四章 干部素质分析
372
一、媒体关于“干部”的研究
372
1. 媒体“干部问题”研究分类
374
2. 媒体“干部素质”研究分类
375
3. “干部问题”和"干部素质"研究
377
二、强化干部的职业道德,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377
1. 强化干部的职业道德
380
2. 干部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380
三、专业化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基础
382
四、培训与干部任用的阳光操作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环节
382
1. 大力开展培训,提高干部素质
385
2. 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干部素质的提升
386
综论
386
一、在困境中进步
386
1. 话从两个基本信赖说起
387
2. 同一项研究联系起来看
392
3. 承受能力状态的预告作用
396
二、中国人素质在提高
396
1. 怎样看中国人素质状态
399
2. 一个“调查系统”研究的启示
404
3. 价值观念变化趋势
414
三、“组织”和“参与”对获取现代性的意义
416
1. 组织的功能
419
2. 文化精神的意义
422
3. “参与”与组织沟通
423
四、关爱下一代
424
1. “小龄”问题
430
2. “小龄素质”分析
434
3. 关爱“小龄人”
437
4. 团组织与“小龄”群体
442
附录
454
后记
457
参考书目